无锡市新吴区春阳实验学校自2019年创办以来,秉持“春晖人心,阳光天下”的办学理念,深耕教育戏剧特色项目,将教育戏剧深度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,全力培育表达自如、善于共情的春阳好少年。在教育戏剧领域,学校成果斐然:成功结项两项省、市级相关课题,一项市级重点课题有序推进,实现了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。教育戏剧的科研实践成为了教师成长的“孵化器”,推动了超90篇教师论文获奖或发表,其中数十篇更是发表于国家级期刊,带动一大批教师向研究型、综合型人才转型,成为区域教育科研的典范。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一、多样的共情体验场域
春阳实验学校精心打造全方位、立体的共情体验环境。在校园场景方面,构建了“五个一戏剧场域”,即一个专业剧场、一条戏剧长廊、一间创排教室、一面互动展墙以及一处戏剧花园,将教育戏剧元素巧妙融入校园空间,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戏剧氛围,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自然地接受共情涵育。在实践拓展领域,学校积极推动家庭、学校与社区的协同合作,开展校外戏剧实践活动,突破空间限制,为学生创造校内外同步参与戏剧实践的契机,构建起立体式戏剧场域,助力戏剧深度融入学生的成长历程。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二、梯式的“1+X”共情课堂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学校依托教育戏剧,依据生活教育理论,构建起多元立体的“1+X”课程体系,旨在展现课程的融合性、实践性与生长性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,实施分梯度教学:低年段着重普及与模仿,突出学生的“参与体验”;中年段注重进阶提升,鼓励学生“整合创作”;高年段则以舞台表演为核心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“分析鉴赏”。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“1+X”共情课堂成功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,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共情能力。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三、严谨的共情案例研究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立足教育创新,春阳实验学校探索出了“实践—观察—分析—反思”的闭环儿童共情能力案例研究路径。首先,紧密围绕儿童日常生活场景,量身定制主题剧本,让学生成为剧中角色,借助情景模拟、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表达不同角色的情感,学会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状态,进而提升共情能力。其次,运用“角色日记”和“同伴互评”两种评价方式,实现学生的自评与互评。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最后,借助行为观察量表等科学工具,对学生的共情表现进行量化评估。学校将案例研究的多方数据整合,形成包含案例背景、实施过程、效果评价、总结反思的案例成果集,为教育戏剧培养儿童共情能力提供了实用的参考范本。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四、丰富的共情培养活动
春阳实验学校精心策划并常态化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、层次丰富的活动,旨在培养学生共情能力,将教育戏剧的育人效能延伸至课堂之外,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情感体验。通过“戏剧嘉年华”活动,学生可自由参与“角色体验坊”“剧本创想角”“即兴演绎台”等项目,在实践中学习,在表演中领悟,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世界,逐步提升共情能力;借助校园文化艺术节戏剧大舞台和班级戏剧剧场,举办主题鲜明的戏剧表演活动,让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、演绎情节冲突、体会角色命运的过程中理解角色行为动机,有效培养共情能力。此外,学校还定期举办亲子戏剧工作坊,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剧本围读、角色扮演和短剧排演,在戏剧情境中强化亲子情感联结,将共情教育延伸至家庭,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。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五、多元的共情评价体系
为科学精准评估儿童共情能力发展,无锡市新吴区春阳实验学校构建了系统化、阶梯式的多元评价体系。学期伊始,学校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广泛采集数据,并运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专业分析,完成诊断性前测,精准把握学生共情能力基线。教学过程中,依托“戏剧课堂学生参与度观察表”,从课堂参与度、互动质量、即兴反应等维度,对学生进行常态化、过程性观察记录,开展形成性评价,动态追踪共情能力发展轨迹。学期末,通过纵向数据对比分析实施总结性后测,全面评估阶段性培养成效。这套环环相扣的评价机制,为持续优化教育戏剧育人路径、深度培育学生共情素养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。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六载深耕,春阳实验学校以教育戏剧为笔,在学生心灵沃土上绘就共情成长的绚丽画卷。展望未来,学校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引擎,以德育活动为支撑,让教育戏剧的种子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,让共情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家庭与社区,持续为培养心怀暖阳、向光而行的时代新人贡献春阳力量!
(注: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,供参考。)

关注精彩内容